教学楼拔地而起,验收文件却躺在历史遗留的废墟里。
走进西安明德理工学院,被罚773万余元的7栋大楼赫然矗立。其中6栋教学楼与宿舍楼早已人声鼎沸——学生夹着课本进出7号楼、8号楼,宿舍楼里晾晒的衣物随风晃动。仅剩的综合楼被脚手架包裹,轰鸣的装修声预示今年9月即将启用。
8号教学楼
“2022年就用上4栋,去年又开了2栋。”工程建设负责人李先生语气平静。当被追问手续问题,他掏出一个“历史包袱论”:附近某民办高校校舍也是近年才补齐手续,“滦镇连空间规划都没有,科技馆想建都建不了!”
综合楼外有施工围挡
773万天价罚单的背后,是一套冰冷的执法公式:
长安区城管局工作人员直言:“这类案子基本都是罚款+补手续。”但钱交完后,规划审批却陷入死循环。记者追问长安区自规分局,仅得到“需向上级汇报”的推诿。
处罚信息提及的宿舍楼
更危险的裂缝藏在消防验收环节。今年6月,长安区住建局向校方出具评估函,称投用楼栋“消防安全隐患已消除”。校方安保人员将此等同于“验收合格”,甚至拒绝公开文件:“涉密!”
处罚提到的教学楼内景
“隐患消除和法定验收是两码事!”住建局官员紧急划清界限。该评估函仅适用于“已交楼未消防验收”专项行动,文件白纸黑字注明:学校完善前置审批后,必须立即申请正式消防验收。
即便校方自掏腰包完成第三方消防检测,即便省教育厅三令五申“所有在用建筑纳入统一监管”,这些无证大楼仍游走在法律边缘。当被问及宿舍楼等人员密集区的安全兜底责任时,校方智慧警务处人员只抛出一句:“消防安全不容忽视。”
罚款单能填补审批漏洞, 却填不平数千师生脚下的安全悬崖。 当警报响起时, 历史遗留问题能当作逃生通道吗?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