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的A股市场,一家成立近十年、连续八年亏损的AI芯片公司,股价突破千元,8月25日上午盘中报1391元创历史新高,市值突破5500亿元。这家公司叫寒武纪。
它是AI芯片国产替代中的代表样本,也是一个“高研发投入”与“长周期产业兑现”博弈中的典型企业。
寒武纪走过的,是一家中国新兴企业选择的路径:将资源押注在可能影响未来数年的技术创新上。
研发不问“代价”
寒武纪的发展轨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技术驱动型企业的成长模式。
经济导报记者梳理寒武纪的招股书及2000年至2024年历年年报看到,自2016年创立以来,其始终保持高比例研发投入,部分年份的研发支出甚至超过同期营业收入的两倍。
2017年仍处于初创阶段的寒武纪,当年营业收入仅为784万元,但同期研发支出已达2986万元。
随着寒武纪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研发人员职工薪酬迅速增长等因素带动研发支出持续扩大。2018年,其研发费用跃升至2.4亿元;2019年进一步增长至5.43亿元。
2020年,寒武纪登陆科创板,迎来公司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关键节点。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在其招股书中,寒武纪引用了同业龙头企业的公开数据:根据英伟达2020财年财务报告,截至2020财年末,英伟达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08.96亿美元,2020财年英伟达的研发费用为28.29亿美元。华为海思未上市,据公开报道2019年研发投入约为24.39亿美元。
“公司处于发展初期,融资渠道相对单一,与同行业芯片龙头企业相比,资金实力及研发投入尚具有较大差距。”寒武纪在招股书中如是表述。
尽管如此,彼时寒武纪已明确将战略重心倾斜至技术研发。
寒武纪上市当年,加大了“云边端”产品线及基础系统软件平台的研发投入,扩充研发团队,研发支出增至7.68亿元,同比增长超过40%。与此同时,研发团队也在迅速扩张,人数增至978人,年内新增人员超过400名。
为吸引并留住核心技术人才,寒武纪当年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向490名员工授予了440万股限制性股票,以期在芯片行业愈发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抢占先机。
2021年,寒武纪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全年研发支出升至11.3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57.5%。研发人员超过1200人,人员扩张与平均薪酬水平的提升共同推高了当年研发成本。
与此同时,寒武纪当年进一步扩大股权激励覆盖范围,激励对象增至641人,授出720万股限制性股票。
到了2022年,寒武纪全年研发投入突破1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高达208.9%。受半导体行业人才薪酬水平上行、测试化验加工费增加等因素影响,其研发开支持续攀升。
不过,2022年底,国际环境突变,寒武纪及其部分子公司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实体清单”。
进入2023年,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算力需求激增,行业迎来新一轮风口。这一年,也是寒武纪被列入“实体清单”后的第一年。
寒武纪称将“坚持高效研发投入,持续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构建技术壁垒”,当年研发投入达11.18亿元,占营收比例157.5%。
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领域迎来增长,“在面临限制打击的情况下,聚焦人工智能芯片的研发与技术创新。持续加大产品研发力度,筑牢芯片技术根基。”寒武纪称,当年研发投入10.72亿元,占收入的91.3%。
寒武纪年报提到,尽管受到“实体清单”的影响,其始终把技术创新作为公司的战略重点,持续进行研发投入,“芯片行业是一项高投入、长周期的行业,持续的研发投入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从亏损阴影走出
研发驱动之下,寒武纪也面临着长期的财务压力,并未交出优质的财务成绩单:连续八年亏损,累计亏损接近50亿元。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在每一份年报中,寒武纪都反复强调亏损的根源——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2017年至2019年,寒武纪仍处于市场拓展阶段,净亏损分别为3.8亿元、4100万元和11.8亿元。
进入2021年,寒武纪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并引进优秀人才,研发费用大幅增长,亏损进一步扩大至8.25亿元。
2022年,为确保“云边端”芯片产品及基础系统软件平台的迭代,研发投入持续加码,寒武纪的净亏损达到12.57亿元。
在2023年,随着研发效率的提升等,寒武纪全年净亏损收窄至8.48亿元,降幅约三成。
真正的变化出现在2024年。凭借产品力持续拓展市场,助力人工智能应用落地,寒武纪营收大幅增长至11.74亿元,同比增长65.56%,亏损进一步缩减至4.52亿元。
2025年第一季度,寒武纪实现了连续两个季度盈利,归母净利润达3.55亿元。单季度营收飙升至11.11亿元,同比激增超过4230%,几乎接近2024年全年的收入水平。
寒武纪在一季报中表示,这一大幅增长主要受益于其持续拓展市场,积极助力人工智能应用落地。
在今年7月发布的定增方案中,寒武纪披露,其此次募投项目中非资本性支出的比例达到87.25%,超过30%部分主要用于人员工资与产品试制费等。
“科技创新需要持续进行大量的资金及人力投入,具有较高的研发投入需求。”寒武纪定增募集说明书中如是说。
在芯片产业高度战略化、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的大背景下,寒武纪也在被资本市场“重新定价”。
这个“预期”,更多地基于政策、市场、技术与创新的多重逻辑推演,而非传统财务模型所能完全解释。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孙罗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