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中午,当我走进教师办公室,年轻女教师一句“校长,你好好耍哟”的调侃,像一粒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阵阵涟漪。从办公室里爆发出的笑声中,我捕捉到了教师们对我工作方式的好奇与不解。在他们眼中,分管校长们各司其职,忙碌而严谨,而我这个“一把手”却似乎只是“这里看看,那里转转”,甚至经常与师生“摆龙门阵”。这种表面上的“闲适”与他们对校长角色的传统认知形成了鲜明对比。
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曾给我深刻启示。“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通过尊重规律、顺势而为达到“无不为”的境界。校长的“耍”,恰是这种管理智慧的现代诠释。当我把课程与教学交给教学副校长,把德育活动交给德育团队,把后勤安全交给分管领导时,不是推卸责任,而是基于对同事专业能力的充分信任。这种“放权”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既激发了团队活力,也避免了外行指导内行的尴尬。
记得有次课间,我看到几位年轻教师围在一起讨论某个教学难题,便自然地加入其中。没有居高临下的指导,只有平等的交流与分享。几天后,其中一位教师兴奋地告诉我,那次闲聊中的某个点子让她成功解决了一个长期困扰的教学问题。这种非正式的互动,往往比正式会议更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校长的“转悠”和“闲谈”,实则是构建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在看似随意的交流中传递教育理念,在轻松的氛围中凝聚团队共识。
教师的调侃也让我反思“耍”的边界。艺术性的“耍”需要建立在对学校运行机制的深刻理解之上。每天早晨,我会先查看各班级的出勤情况;转校园时,会留意厕所是否干净、操场设施是否安全;与食堂工作人员聊天时,会了解食材采购情况。这种走动让我能及时发现潜在问题,防患于未然。正如古语所云“不审不聪则缪,不察不明则过”,校长的“看”与“转”实则是保持组织敏感度的必要方式。
那位说我“好好耍”的女教师后来当了班主任。一次交流中,她兴奋地分享自己如何“偷懒”——把班会的策划权交给学生,结果孩子们的表现远超预期。我欣慰地看到,她已领悟到教育中“无为”的智慧:教师适度的“退后”,恰是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大的成长空间。
现代教育管理正经历着从控制到赋能、从指挥到服务的转变。校长的角色不再是事必躬亲的“总管”,而是校园生态的营造者、教师发展的支持者、教育理念的引领者。当我把更多事务性工作交给团队时,便有了更多时间思考学校发展方向,关注师生真实需求,构建学习共同体。这种“表面悠闲”的背后,是对教育本质更深层次的把握。
教育的真谛或许正在于此。在最恰当的时候出现,在最合适的时候隐退;在必要时严格,在可能时宽容;既给予方向,又留白空间。这种管理中的“无为”之道,正是对生命成长规律的最高尊重。
(作者系重庆市开州区中和镇三合中心小学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23日 第06版
作者:杨明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