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中,六合地区是新四军与日寇搏斗的重要战场,有多次战斗被载入新四军战史。在南京市六合区档案馆的馆藏档案里,就收藏有数枚“飞马”烟标。经历几十年的岁月,烟标的纸张已略微褪色,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烟标却见证了新四军二师打破日伪对淮南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封锁、壮大根据地经济力量的峥嵘岁月。
从正面看,这是一张品相上佳的“飞马”牌烟标,长17.6CM、宽6.8CM,由道林纸胶版彩印,纸面无任何折痕。烟标主图是一匹背生双翅、在云中奔腾的红色骏马,背景总体以新四军的军服灰色为底色,体现出了当年作为新四军“军供”品的特征的烟标。
由中国新群烟草公司出品的20支和10支装“飞马”牌香烟
1942年,时任淮南军区司令员兼二师师长的张云逸特批用42元淮南票入股安徽铜城一家民营公司,成立“中国新群烟草公司”,厂址设在离六合不远的铜城镇西小李庄。陈毅军长把香烟命名为“飞马”,象征着革命的发展如骏马飞腾。
烟标(烟盒)由淮南日报社编辑设计;印刷由上海印钞厂的一位爱国工程师精制了数副套色锌版,由淮南日报社负责印刷的。烟厂组成骡马运输队,穿越敌人津浦铁路封锁线,到定远等县采购优质烟叶。技师在上海几个大烟厂的配方基础上调制而成优质配方香烟。为了提高质量,工厂在炒烟、切丝、卷烟和包装等全部流程上都有严格要求。就这样白手起家,因陋就简地将烟厂筹备就绪。
1943年5月,烟厂正式投产。每天可生产“飞马”牌烟600多条,既缓和了根据地市场香烟紧缺的状况,又获取了稳定的经济收入。和洋品牌的香烟比,飞马烟的烟丝和配方一点不差,但价格实惠得多。很快,连远在南京、上海、杭州敌占区的烟贩也赶到批发站来进“飞马”烟。为了扩大生产,二师又在六合竹镇、盱眙、古城设立了分厂。
由于敌占区封锁严密,烟厂从上海精印了大批“大英”牌卷烟空盒,然后装上“飞马”烟运出去。在上海、南京街头,经常能见到烟商们神秘地告诉顾客:“这是‘四爷’货真价实的‘飞马’啊!”“四爷”指的正是新四军。
鉴于当时战争形势,烟厂不仅生产销售卷烟,还兼有通过商行渠道换取军需物资,并以卷烟收集敌伪情报的特殊任务。
飞马烟在市场上有着硬通货的性质。一个新四军二师侦察员就以“排戏”为由用五包飞马烟换取一套军装,几天后,又用两条飞马烟从伪军队长处换了两支手枪。在与侦察员喝酒时,伪军队长不经意说出津里据点的日伪军30多人,次日要到盱眙龙山方向抢粮的情报。二师师长罗炳辉接到报告后布置四旅两个营,第二天在津里至龙山必经之地涧溪埋伏,不到半小时便解决了这股敌人。
作为军供品的飞马烟可谓是从包含六合在内的淮南抗日根据地起步。抗战胜利后,新群烟草公司随着军部机关转移到山东,解放后又随第三野战军机关进驻上海,把制造“飞马”牌香烟的工艺带到了大上海。不久,上海卷烟厂也生产出闻名遐迩的“飞马”牌香烟。走进了普通百姓的家庭,完成从军用向民用的完美转换。
以上资料由南京市六合区档案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