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存款取款超5万元,还需要说明“来源”和“用途”吗?央行等三部门发文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0 22:11:00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管理办法》),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该征求意见稿已于8月4日起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截止日期为9月3日。这份新规中最引发关注的变化是:取消了2022年版监管规则中关于个人办理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需“了解并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的硬性要求。不过,在为客户提供现金汇款、现钞兑换、票据兑付、实物贵金属买卖、销售各类金融产品等一次性金融服务且交易金额超过5万元的,金融机构仍需开展尽职调查,并登记客户身份基本信息,留存客户有效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的复印件或者影印件。

来源: 官网截图

此次《征求意见稿》是在2025年1月1日新修订的《反洗钱法》正式施行的背景下制定的,核心目标是预防洗钱和恐怖融资,维护国家安全与金融秩序。文件开宗明义地确立了客户尽职调查的“风险为本”原则,要求金融机构需要根据客户特征和交易活动的性质、风险状况,采取相应的尽职调查措施,避免“一刀切”或“风险与措施明显不匹配”。

具体体现为两大方向。第一,低风险情形简化调查,对于风险等级较低的客户或业务关系,允许金融机构采取简化尽职调查措施,优化客户体验,降低合规成本。本次对现金存取业务尽职调查要求的降低,特别是取消5万元以上资金来源及用途的登记要求,正是这一原则的体现。第二,高风险情形强化调查,对于被识别为高风险的客户、业务关系或交易,则要求金融机构采取更严格、更深入的尽职调查措施。

来源: 官网截图

此次公开征集意见的消息引发各界强烈关注。8 月 10 日,在一项关于“你认为存取款 5 万元,银行有必要了解来源和用途吗?”的网络投票调查中,仅约5% 的网友认为“有必要”,约47% 的网友认为“没必要,自己的钱不需要被人问来问去”,还有约46% 的网友认为“大数据这么厉害,多从技术手段想办法,而不是给存取款带来麻烦”。

时间追溯到2022年,针对自然人客户单笔存取5万元以上现金的反洗钱监管规则,曾引发热议。2022年1月,三部门曾发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该办法第十条曾明确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自然人客户办理人民币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时,“应当识别并核实客户身份,了解并登记资金的来源或者用途。”这一规定在当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个人存取现金超5万元需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迅速登上热搜。

当时,公众意见呈现分歧:部分声音认为此举增加了业务办理的繁琐性,甚至担忧可能侵犯个人隐私;而支持者则认为这是打击洗钱犯罪、维护金融安全的必要手段。央行相关部门负责人当时回应称,统计数据显示超过5万元的现金存取业务仅占全部现金存取业务的2%左右,因此该规定对绝大多数客户影响有限,且不会降低业务便利性。

出乎意料的是,该办法原定于2022年3月1日实施,但在当年2月21日,三部门发布公告,宣布“因技术原因”暂缓实施,相关业务按原规定办理。

此次公开征求意见将持续至9月3日。业内人士认为,制定《管理办法》是落实反洗钱法和迎接国际评估的必然之举。2025 年 1 月 1 日起正式施行的新修订《反洗钱法》明确了基于风险开展客户尽职调查的原则,《管理办法》对此进行了细化和落实。今年底我国将迎来新一轮反洗钱国际评估,《管理办法》有助于我国在评估中展现良好的反洗钱工作水平,关乎我国扩大金融行业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工作大局。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徐兢

校对 陶善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