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长三角科普协作日益密切 周国辉:共筑科创共同体,培育未来创新人才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0 07:32:00    

潮新闻客户端 编辑 董洁

主办方供图

8月8日,载着30名临平科技馆“创新训练营”优秀营员的大巴驶向上海。他们代表临平,奔赴一场由临平科技馆携手上海松江科技馆、江苏太仓科技馆在“江浙沪一小时科普圈”框架下精心烹制的科学盛宴——“智联长三角·脑动新未来”脑科学主题科普联合行动。

详情点击>>

临平科技馆“创新训练营”长三角脑科学研学之旅:上海实验室里,临平少年的“脑洞”被点燃!

长三角科普协作:共筑科创共同体,培育未来创新人才

8月8日由浙江临平科技馆、上海松江科技馆与江苏太仓科技馆联合开展“智联长三角·脑动新未来”脑科学主题科普活动,这是江浙沪三地科普场馆打破地域边界、打造“江浙沪一小时科普圈”的创新实践,值得关注。

今年年初,我们在温州召开浙江省科普联合会年会,期间还邀请长三角和珠三角的部分城市代表举行了一个名叫“湾湾伙伴计划”的交流讨论,大家有个共识,区域一体化早已上升国家战略,同区域的科普领域也在悄然构建着一种新型协作范式。临平区科技馆的同志当时就介绍了近几年来他们的探索做法,而且有更多的设想,让我很受启发和鼓舞。现在的这一场景应当是他们和长三角地区同行在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生动实践。这给了我们很好的探索课题,科普资源作为社会的公共资源,如何适应和服务区域一体化战略,打破行政壁垒,让科普资源在高速流动中实现价值倍增?如何连接青少年梦想,让科学种子在跨区域培育中生根发芽?如何构建生态网络,让创新文化在共享土壤中蓬勃生长?

在我看来,“江浙沪一小时科普圈”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长三角科普资源优化配置的制度创新。这一机制源于太仓科技馆联合临平科技馆、上海市松江科技馆共同签署的三方共建协议,创新性地实施了“三馆共建”管理模式。该项目已获得2022年度江苏省十佳科普品牌活动荣誉。长三角科普一体化早已超越简单活动联办层面,正在形成多层次的协作体系。据我了解,2018年5月,上海科技馆、中国航海博物馆、江苏省科学技术馆等八家科普场馆共同发起成立“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标志着长三角科普协作进入制度化阶段。经过7年发展,盟员单位已从142家扩展至219家,覆盖科普场馆、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等多元主体。2025年3月,在南京科技馆召开的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工作会议上,联盟发布了五大维度的年度计划:包括品牌活动创新、跨域联动工程、传统文化与科技融合项目、国家级赛事平台及人才培育计划。

这次脑科学联合行动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体现了科普资源向基层和青少年群体的精准滴灌。此类活动将抽象的科学概念转化为可触摸的体验,激发青少年对科技创新的原始热情,本质上是一条连接青少年与前沿科技的“梦想通道”。脑科学作为当今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在这次三馆联合行动中被转化为青少年可参与、可体验的科普内容。这与苏州高铁新城“江苏集萃脑机融合智能技术科普教育基地”的创新实践一脉相承,该基地拥有“超过15项脑机交互体验项目”,将尖端技术转化为沉浸式教育场景。同样,在2025年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工作计划中,“空天科创营”“全国大学生天文竞赛”等项目同样致力于将高深科技转化为青少年可理解的科普内容。其创新之处在于突破了传统科教模式,实现了科技馆、学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资源等多重资源的跨界融合;二是结合线上科普游园会与线下实践的科学教育融合。如“科学‘玩’转江浙沪”线上活动吸引近11万人次参与;三是将自然科学与人文艺术有机融合。

科普活动的深层价值在于培育青少年的科学思维与探索精神。科学教育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塑造。临平的青少年走进上海的科技馆,他们带回家的不仅是脑科学知识,更是一颗被科学精神点燃的心灵火种。

“江浙沪一小时科普圈”的成功运作,植根于长三角日益完善的科普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以多层级科普网络为骨架,多元化投入机制为血脉,专业化人才队伍为神经网络,共同构成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其活力源于对社会力量的有效整合。从中可以折射出一种新型区域关系:从零和博弈走向协同共生,从资源壁垒走向开放共享,从同质竞争走向价值共创。

在科技创新成为国际竞争焦点的今天,长三角科普协作的探索确实具有超越区域层面的示范意义。它不仅为青少年播下科学梦想的种子,更在培育未来创新人才;不仅构建区域科普网络,更在塑造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社会基础;不仅优化科普资源配置,更在探索可推广的科创共同体建设路径。

所以,我在去年5月30日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应邀参加绍兴举行的长三角新质生产力科普交流活动时,深有体会地说过一段话,科普作为“开路工”与“播种机”,是促进公众理解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开展新质生产力科普工作,既是科普工作者学习领会和贯彻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实际行动,又是助推实现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有利于更好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点和发展规律,把握科技创新和产业体系建设趋势,营造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社会共识和创新氛围。

长三角科普朋友圈的联合、协同活动很合时宜,很有意义。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