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陈江
赛事现场。
这个夏天,浙江的篮球场比高温还热。
嘉兴秀湖体育馆,呐喊能掀翻屋顶。临平体育中心,球员拼得像刚从水里捞出来。台州更妙,球场搭着非遗戏台,看球还能瞅绝活。这场叫浙BA的群众联赛,把浙江烧得滚烫。
最吸引人的是那股“草根劲儿”。规矩简单明了:年满18岁,身份证得跟代表城市对得上,职业球员?免进。说白了:就是要老百姓自己当主角。金华赛场,潘卓辉成了得分王。慈溪老板方成,跨界当教练。浙大95后博导吴亦全,白天搞科研,晚上打篮球。而作为民营经济大省,“白天当老板,晚上抢篮板"的球员,一抓一大把。全民健身,就这样融进日子里了。
而比赛早就跳出球场,成了全民大派对。宁波赛区,15岁少年发啦啦棒,65岁长者递凉水,“一老一少”志愿者并肩忙碌。商场里、咖啡馆里,大伙儿挤着看直播。这两天,杭州赛区半决赛、决赛门票开售,一票难求。周围一堆人在问,哪里可以搞到票看球。一些城市在球馆附近开起夜市,香味飘得老远。共富工坊的好东西,也借着热乎劲儿卖到千家万户。篮球成了一根文化绳,串起烟火气,系紧邻里情。
草根赛事有号召力,靠的是地域文化。“袜噻诸暨”“布城柯桥”的本地梗喊得震天响;舟山渔嫂的海鲜头饰、绍兴队印着黄酒标的文化衫,都让打球裹着家乡味儿。杭州临平龙旋村的篮球场挨着非遗市集,体育成了文化的“快递员”,把乡愁送到每个人眼前。这份对家乡的“认亲感”,正是人人乐在其中的底气。
往深了说,浙BA这么火,就是因为健康中国在基层扎了根。崇贤街道办比赛,干脆喊出“体重管理年”,把篮球赛和半马、羽毛球赛凑成群众体育“大礼包”。数据摆在那儿:2023年国家体育产业规模比五年前涨了68.3%,2025年预计冲4万亿。浙BA的热,说白了是政策和老百姓需求对上了号。此刻,篮球砸地板的“咚咚”声传遍城乡,练出好身板,也早从国家号召变成了大家的生活习惯。
大众体育能如此兴旺,少不了各界“搭台撑腰”。诸暨这全国篮球城市,20万“篮球人口”围着2000多片球场转;嘉兴海盐望海街道搞“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拉着企业建起综合运动馆;宁波象山队里有渔民有老师,球服印着海鲜,场下渔嫂舞着鱼灯打气……政府搭台、企业出力、老百姓当主角,大众体育就玩出了“政府-市场-社会”的好循环。
从贵州村超、苏超到浙BA,草根赛事早从单点开花变成集群绽放。道理很简单:体育的本质是惠及大众,“人人能参与”,才能迸发出最大能量。浙江55000多个篮球场、4023座球馆织成的网,配上老百姓心里烧得旺旺的运动热情,正一笔一笔画出健康中国的生动模样。
赛事正在火热进行,赛场内外涌动的身影,正是无数个体对健康中国宏伟目标最本真、最热烈的回应。相信浙BA点燃的运动激情与健康理念,会在这片土地上跑得更远。“人人爱体育、人人会体育、处处可体育、健康靠体育”,这样的愿景,正一步一步照进现实。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