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上午,残特奥会组委会在广东大厦举行举行主题为“春天事业 活力绽放”的新闻发布会,重点介绍残特奥会筹备工作亮点和残疾人事业发展成果等。残特奥会组委会副秘书长、残特奥会省执委会副主任、省残联理事长陈学军回答记者提问时,分享筹备心路,畅谈赛事深远意义。
十五年坚守:从亚残运会到残特奥会
当被问及对本届残特奥会的感想时,陈学军深情回溯了自己十五年来在残联系统的工作历程。“15年前,我有幸参与广州亚残运会的筹办,中间又经历了杭州亚残运会、巴黎残奥会,现在又幸运参加全国残特奥会的筹备工作。我看到党和国家对残疾人的关心关爱,看到社会文明的进步,看到残疾人精神面貌的变化,这些都体现在残特奥会的筹办工作中。”
陈学军用三个关键词概括本届残特奥会。第一个关键词是关怀。他说,本届残特奥会与十五运会一样,由粤港澳三地承办,是一支筹办队伍办两个运动会,采用同一个会徽、同一套吉祥物、同一支火炬,是全运会和残特奥会历史上的第一次,体现了体育战线对残疾人体育的关怀。
第二个关键词是细致。残疾人有特别需求和特殊服务,需要特别细致。省、市执委会在前期筹办中,从制订工作计划、通用政策到服务保障方案,每一项工作的推进,都传递全社会对残疾人的关心与尊重。
第三个关键词是振奋。在赛会筹备和广东团的备战过程中,他看到太多令人振奋的场景,粤港澳三地运动员同场备战,共享无障碍设施与服务保障,形成兄弟般的友谊。“在接下来冲刺的144天里,这样的场景会越来越多,残疾人运动员的励志故事,赛会工作人员的深情付出以及背后的大时代,都值得我们记忆。”陈学军说。
展望:残特奥会的影响是长期的
陈学军表示,残特奥会从12月8日到15日,只有8天时间,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集中展示,但它的影响是长期的,对广东残疾人事业的促进也是实打实的。
陈学军说,首先,赛事最直接的是给残疾人朋友“搭梯子、鼓干劲”,相信通过残特奥会的舞台,将有更多残疾人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赛道,在拼搏中实现人生价值。
其次,办残特奥会,是办残疾人事业,激发社会各界对残疾人工作的理解和支持。通过办残特奥会,提升城市无障碍环境,体现东道主的人文关怀。“这一次,我们还不断亮出科技助残产品,搭建应用场景,推动产品的市场化、规模化,让残疾人、老年人能够用、用得起广东智造的好东西。”
再者,残特奥会的举办过程,也是一次全社会文明素养提升的过程。“当8900多名运动员在赛场上拼搏,当观众为他们的每一次突破鼓掌,当街头的无障碍通道从‘摆设’变成‘日常’,这些场景都在悄悄改变着大家的想法:文明不只是高楼大厦,更是对每个生命的平视;进步不只是速度,更是让每一个群体都能体面参与。”
陈学军认为,残健融合不是口号,而是“你我同行”的日常。这种从“知道”到“做到”的转变,正是社会文明最扎实的进步。
文|记者 李焕坤 柳卓楠图|记者 蔡嘉鸿
编辑:李各力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