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黄河变绿的地方 | 盐碱滩上生“粮仓”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4 12:16:00    


黄河变绿的地方

——“归·水”篇之三

盐碱滩上生“粮仓”


盛夏的风掠过杭锦旗独贵塔拉镇乌兰木独村的田野,绿油油的玉米叶沙沙作响,一眼望不到边的碧浪里,藏着村民侯六不敢想的变迁。“去年这时候,刮起风来白花花的碱土能把人眼迷住,现在你再看——”他蹲下身拨开玉米叶,脚下的土地早已不见泛白的盐碱痕迹,湿润的泥土带着作物生长的清新气息。



鄂尔多斯现有耕地961万亩,其中盐碱地面积约占三分之一,主要分布在达拉特旗和杭锦旗等沿黄区域特殊的地理环境埋下了盐碱化的隐患。地下水位浅、矿化度高,年均蒸发量,水分蒸发后盐分不断在土壤表层聚集加之过去粗放的灌溉方式次生盐碱化加剧,形成春天白茫茫,夏季水汪汪,只听机声响,不见粮归仓的恶性循环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顽疾


杭锦旗独贵塔拉镇乌兰木独村转机,始于大型机械碾过荒滩的那一刻。2024年乌兰木独村将5000多亩土地以每亩500元的价格流转给内蒙古瑞森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土地流转+高标准农田”的组合拳,让沉睡的土地猛然苏醒。平整土地、兴修水利、铺设管网,曾经坑洼的地块变成了“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的规整模样,“旱能灌、涝能排”的保障更让种地人心里踏实。


“你瞅瞅这土”内蒙古瑞森工程建设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陈永利弯腰抓了把土,在手里攥了攥,松开时土块散成细粒,“改造完后,土地肥力直往上蹿,就这玉米,亩产至少多收300斤。”


地里的希望还在使劲长,村民的好日子倒先冒了头。企业搞“以工代赈”,管护、开机子的活儿都先紧着本地人。张永军给记者数钱似地算账:“地的流转费,到手5万多元;我跟媳妇在这儿打工,俩人一月能挣1万元。以前守着碱滩,头发愁得比碱土还白,现在钱挣得明明白白!”


杭锦旗巴拉贡镇朝凯村走,1.3万多亩良田早已迈入“智慧时代”。今年春天刚升级的滴灌系统格外显眼,160毫米的管道比原来粗了近一半,过去5天才能浇完的地现在3天就搞定,肥料用量还省了近四分之三。


杭锦旗巴拉贡镇朝凯村村支书崔凤喜掏出手机点点屏幕,远处的阀门应声开启,“你看,现在千亩地俩人就能管,过去亩产最多1600斤,改滴灌后稳稳站上1900斤,这就是科技的力量!”



顺着黄河往东走,达拉特旗昭君镇沙圪堵村的1.3万多亩水稻正舒展着翠绿的叶片,夏风拂过,稻浪翻滚如绿色海洋。这里的盐碱地治理更讲究“因地制宜”,不仅引入耐盐碱水稻品种,还联合科研院所定制耕种方案。


种植户刘杰穿行在田埂上,裤脚沾着泥也笑得开怀:“去年亩产1300斤,今年这长势,破纪录没问题!”


从泛白的碱滩到攥得出油的沃土,从扛着锄头“看天吃饭”到对着手机“掌管控水”,鄂尔多斯沿黄的土地正在把“不可能”揉进玉米叶、稻穗尖里。


这些年,335万亩高标准农田在黄河畔站成了方阵。数据里藏着实打实的变化:实现了农业节水率达30%、化肥使用控制率达20%、农药使用控制率达20%、地膜使用控制率达15%的目标,耕地质量提升了0.1个等级,机械化作业率提高了10%,亩均增产100公斤,亩均节约成本300元


这背后,是2019年起就没松过的劲儿——耐盐碱品种选育、新技术研发,总结形成了节水控盐与智慧生态的盐碱地综合利用“鄂尔多斯模式”,并成功入选国家2024年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发展报告。目前,全市累计完成盐碱耕地改良利用项目建设15.2万亩,与高标准农田一体推进提升改造盐碱耕地42.7万亩,辐射带动耕地质量提升面积100万亩以上土地里的“金疙瘩”被攥得越来越实。


黄河水静静流淌,见证了这片土地从贫瘠盐碱到沃野千里的华丽蜕变。昔日白茫茫的荒滩如今稻浪翻滚、玉米成行,一幅丰民富、生态和谐的美丽画卷正在鄂尔多斯高原徐徐展开。这不仅是土地的涅槃重生,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来源:暖新闻微信公众号
鄂尔多斯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孙永芳 薛景硕 王慧丰 杨帧 段渊 苗佳乐
编辑:吴卓群 裴承艳
校对:李荣
审核:杨阳
终审:王红梅

点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