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当热爱打翻学科的调色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3 07:10:00    

《美食里的秘密》 苏州市科学技术协会 编 南京大学出版社

苏州的青团是怎么变绿的?为什么喝茶在吴江就成了吃熏豆茶?梧桐子到底是谁家的籽……近日,《美食里的秘密——苏州青少年写给同龄人的书》出版,书中收录了15个团队参加科普苏州乡土资源开发(第一季)——苏州美食里的N个秘密课题研究活动成果。学生们用稚嫩又理性的笔触,生动记录了他们开展的“科学家式的冒险”,在融合各学科知识进行项目式探究的过程中,他们观察、实验、假设、验证,最终把自己的发现用生动的图文分享给同龄人。

很有幸,作为“苏州人的‘冬日限定’枇杷蜜、枇杷膏,真能止咳吗?”团队的指导教师,我全程参加并经历了这样有意义的探索过程,再回首,已经五年之久,但又似乎近在咫尺。

虽然自己是一名数学专任教师,但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热爱丝毫不亚于其他,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这门课程的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决定了它可以与任何学科巧妙融合,并碰撞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奇妙火花。于是,看到活动通知后,我欣然组建了由8名学生组成的美食秘密探究团队,从47个调研课题中选定了“苏州人的‘冬日限定’枇杷蜜、枇杷膏,真能止咳吗?”“枫镇大肉面:天热的时候吃大肉面,这块肉就不油腻吗?”这两个课题开展研究。

为什么选择这两个课题?原因有三,一是学生的兴趣度。苏州是我国枇杷种植传统四大产区之一,尤其是苏州东山的“白沙枇杷”和西山的“青种枇杷”最负盛名。学生喜欢吃枇杷,但对枇杷蜜、枇杷膏不太熟悉。这样“似懂非懂”的状态,正是开启这段奇妙探索之旅的最佳钥匙,而枫镇大肉面则是团队成员在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后,一眼就从众多课题中选中的,也正是这种喜欢,成为了我们探索的无穷动力。二是探究的可行性。枇杷花通常在10月底至12月盛开,从报名完成到团队入选,正值花开之际。而枫镇大肉面一般从5月初开始上市,两个选题的时间错峰,有利于学生充分进行探究。三是知识的覆盖面。两个选题都需要用到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方法,都需要注意知识的科学性,“枇杷蜜、枇杷膏”还涉及食材的配比、营养学等知识,而“枫镇大肉面”还隐藏着浓厚的历史底蕴。

科学家理查德·费曼曾说:“不确定性是自由的源泉。”当不同学科的知识被同时调动,就像调色盘被打翻了一样,探究的过程就像“混色”一样奇妙。“为什么叫枫镇大肉面?”“枫镇大肉面为什么不是一年四季都有?”“这碗面的汤底和普通的苏式汤面有什么区别?”在“枫镇大肉面”选题中,学生围绕课题关键词热烈讨论、细化问题、查找资料并互相分享;设计调查问卷和采访稿,分别向普通食客发放、对专业人士进行专访,得出初步结论;走进苏州老字号面馆,在厨师的带领下一起参与烧制枫镇大肉、熬制特殊面汤。在“枇杷蜜、枇杷膏”选题中,学生前往苏州临湖镇,亲身实践采枇杷花、做枇杷、品枇杷蜜的过程;分别对营养师和中医药专家进行采访,验证它们对止咳的不同功效。

去年5月,当得知我们的探究成果“苏州人的‘冬日限定’枇杷蜜、枇杷膏,真能止咳吗?”从72个获奖作品中脱颖而出,将被收录在《美食里的秘密》一书时,我喜出望外。因为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群“小小探险家”在科学精神的指引下,为了同一个目标,挥洒汗水,深入实地,对苏州美食“在地化”的深度探索。

回望五年前,这场苏州美食里的N个秘密课题研究活动,不仅在学生们心中埋下了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种子,也给予了我们教师以前瞻性的思考。伴随着2022年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2023年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的出台,跨学科学习、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正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而项目化学习作为跨学科教学的重要载体,通过真实情境下的任务驱动,也成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新的实施方式。

作为一名基层教师,从一次的活动参与到一本书的立意成册,从课堂实践者到课程开发者,我也逐渐提炼出自己的教学理念和风格,在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中找到了教育的诗意与远方。通经断纬、三虾面、苏州园林……而这些和孩子们一起进行的“苏州的秘密”探索故事也仍在继续书写。

(作者系苏州市沧浪实验小学校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23日 第03版

作者:徐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