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中国日报看湖南|数代曲艺人薪火相传 常德丝弦焕新出彩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8 10:15:00    

湖南常德——这座小城之于张兰最初的印象,是大学招生手册上的一张照片。这张照片里,湖南文理学院的图书馆静谧安详,垂柳环绕的湖泊波光粼粼,这吸引了她。正是在这座小城读书期间,这位来自岳阳的姑娘遇到了改变她一生的常德丝弦。

张兰一直梦想研习中国传统音乐,殊不知正是她在校期间的这一追求,使得命运引领她踏上了守护国家冷门文化瑰宝——常德丝弦的终身征程。

大二时的一场地方音乐节上,她首次聆听到了常德丝弦。“当时不知其名,但那婉转起伏的旋律,字里行间对故土的深情,让我瞬间脊背发麻”,35岁的张兰回忆。

张兰(左二)参演常德丝弦曲目。

这个偶然发现永远改变了她的生命轨迹。不久后,在一场歌唱比赛中,常德丝弦国家级传承人谌晓辉发现了这位年轻人的天赋与热忱,认定她能将这门古老艺术薪火相传。在谌晓辉的指导下,张兰迅速成长为常德丝弦的新锐表演者,走上了国内外的舞台。

诞生于明末的常德丝弦,是一种集唱腔(需用常德方言演绎)、器乐伴奏(需用常德方言演绎)于一体的民间艺术,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丝弦”之名源于琵琶、二胡、三弦等丝质弦乐器, 在丰富的故事叙述背后交织出细腻和声。

与正规的音乐学院培训方式不同,常德丝弦是通过当地方言的直接口传心授来传承的。其曲目多讲述自然风物、民间传说与市井生活,旋律隽永悠扬。

张兰的学艺之路充满坎坷。“谌老师传授我,想唱好必须先掌握常德方言。对于我这种外地人来讲,确实是个挑战。我苦练五年方言演唱,直到本地人听到我的发音也觉得我是常德人。”张兰笑称。

常德丝弦经典曲目表演。

“回望来路辛苦,但每秒都值得。”毕业后成为教师的张兰,身在校园,心仍在常德丝竹。2015年,她重返谌晓辉门下,开始在武陵区文化馆工作。

她与团队将常德丝弦带入校园、养老院,甚至改编为广场舞的配乐。这份执着带她走出常德。张兰曾在举国知名的大型庆典上登台演出,甚至还走出国门展演。

2024年在韩国巡演时,尽管当地观众不懂方言,仍被旋律征服。“当镜头与闪光灯亮起,我意识到丝弦能超越语言与国界。”张兰回忆起那一幕,眼中泛光。

“随后我意识到,常德丝弦不受语言和地域限制。它能够跨越一切障碍。” 张兰说,今年8月,她将在日本举办的世博会上亮相,届时将常德丝弦之美再次呈现在国际舞台上。

张兰不仅致力于常德丝弦传统表演形式的传承,也在思考如何将它与现代潮流相融合。她认为,将常德丝弦融入流行元素、说唱风格乃至用动画呈现,可以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她和同事们将这种艺术形式带到了热门旅游景点,邀请观众近身体验。

“常德丝弦拥有100多种曲调,融合了江浙地区的传统音乐风格和常德本地民间音乐。” 72岁的谌晓辉介绍。

谌晓辉(中)指导两名国际学生表演常德丝弦。

谌晓辉从17岁开始学习这一艺术形式。她的第一位老师是盲人艺术家戴望本,正是戴恩师扶助她成长为一名常德丝弦表演者。

“每天清晨,我会早早起床帮他烧煤、烧水、煮茶,”谌晓辉回忆,“我们师徒二人常坐在一起静静练习。他拉二胡,我跟着唱,逐句逐字地模仿。起初我学得不多,只有几首传统曲目和一些短调。”

谌晓辉还学习了传统乐器,但其学习核心始终是掌握演唱技巧。“这绝非易事。全是现场表演——没有假唱,没有预录伴奏。你必须真弹真唱。”

20世纪70年代以后,常德丝弦面临衰落。曲艺人创作受儿歌和童谣启发的新作品,为传统注入新活力。观众很是喜爱这些新作,赢得了地方乃至全国的赞誉。

20世纪80至90年代,常德丝弦迎来复兴。“与其他表演不同,我们的演出讲述故事。我们演绎本地传说和民间故事,赋予艺术深度,引起观众共鸣。” 谌晓辉说。

另一位常德丝弦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朱晓玲同样关注这一艺术形式的过去与未来。从艺数十年,57岁的朱晓玲见证了它的发展与演变。

朱晓玲说,“常德丝弦原是文人雅士的消遣——源于朋友聚会时即兴赋诗、诵词、唱歌的场合。但像许多传统一样,它曾面临湮没无闻的风险,与现代观众脱节。我知道必须创新,但艺术的核心必得保留。”

朱晓玲正在表演常德丝弦曲目。

朱晓玲一直倡导“活态传承”理念,即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与时俱进,同时保持大众可接触性,而非仅限于小众领域。

“传统要存活,必须拥有广泛吸引力,如果大众不接受,它就会成为博物馆的文物。” 朱晓玲说.

多年来,朱晓玲曾在海外演出,比如2010年在巴黎,向更广泛的观众介绍这一艺术形式,并致力于培养年轻一代对常德丝竹的兴趣。

2013年,她在常德一所小学的授课经历最令她难忘。“当我第一次向孩子们介绍这门艺术时,他们充满质疑。”

“外界总问,‘他们都沉迷流行文化。谁会想学常德丝弦?’但我这样答复他们:‘不试试怎么知道?’”

朱晓玲的第一堂课并未教唱,而是分享常德丝弦的历史,用儿童友好的方式讲故事,激发他们的兴趣。

于是课堂收尾时,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我去接水时,以为孩子们会跑去玩。但他们围住我,递来书本和纸要签名。我感觉像明星一样。那一刻,我意识到这种传统能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连接年轻人。”

《中国日报》7月26-27日第10版截图。

(中国日报 陈楠 何纯 编译 朱友芳 张钰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