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沈阳,一座快乐的幸福之城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30 08:55:00    

8月29日,由《瞭望东方周刊》主办的2025幸福城市治理论坛暨第十九届“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推选活动在宁波举行。

作为国内目前最具影响力的城市调查推选活动,本届盛会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创造美好幸福生活”为主题,邀请来自全国二十余座城市(区)的管理者、专家学者和企业家,探讨如何创新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水平,让更多市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探寻中国城市的治理经验与路径。

沈阳市作为连续三年蝉联“最具幸福感城市”的东北代表,在启动仪式上受邀作主旨发言,分享沈阳的“幸福经验”。

以民生保障增添幸福温度

凝聚“亲仁善邻”的幸福力量

2013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沈阳市多福社区考察时,首次提出“两邻”理念——“社区建设光靠钱不行,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为此,沈阳市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推进“两邻”建设,大力推进民生工程进社区,加快“三零”工作室建设,全面推开“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行动,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体会到满满幸福感。

“惠民生”营造“幸福感”。统筹推进“舒心就业”“幸福教育”“健康沈阳”等民生工程。通过“沈阳业市”舒心就业服务平台向全市推送岗位信息,形成“小区15分钟就业圈”岗位清单,方便居民就近找工作。在全市所有社区开设“幸福教育课堂”,为社区居民提供涵盖中小学生国学、艺术、科技等兴趣类课程和社会实践类课程,满足“一老一幼”的学习需求。80周岁以上高龄老年群体保障范围实现社区全覆盖,上线运行东北地区首个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为银发群体撑起“幸福伞”。

“顺民意”守护“安全感”。推进市、区(县)、乡镇(街道)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社区(村)“零事故、零案件、零纠纷”工作室实现全覆盖。开展“‘三零’工作室、周六不打烊”活动,统筹公安、应急、司法等专业力量下沉一线,与社区工作者、党员志愿者等,每周六集中开展各类送服务下基层活动,切实让平安建设领域问题足不出社区就能“找得到门、见得着人、化解得了”。2024年,全市社区安全事故同比下降 66.4%,刑事、治安警情分别同比下降35.9%和2.4%,让安全感成为幸福最坚实的保障。

“暖民心”增强“获得感”。开展“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行动。持续围绕“冬病夏治”“停车难行车堵”“燃气安全”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开展专项整治。深化“党派我来的”温暖行动和“我和你一起温暖这座城市”主题志愿服务活动,紧盯群众关心关注的26类96项急难愁盼问题,组织党员干部和社区志愿者等通过“民情恳谈会”“邻里议事厅”“村情茶社”等积极为基层治理献计献策,联动解决群众诉求,累计解决问题13万余件。

以城市更新提升幸福质感

打造“安居乐业”的幸福环境

2022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沈阳市牡丹社区时指出:“老旧小区改造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工作。”为此,沈阳市大力推进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为人民群众提供更精细的城市管理和更优质的文化服务,让幸福看得见、摸得着。

“绣花功”织就宜居画卷。沈阳市以部省共建城市更新先导区为契机,结合全国城市更新试点建设,在提升品质、塑造特色、精细管护、完善细节上下功夫,形成了推进老工业基地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的“沈阳模式”。优化35个城市核心发展板块布局,让城市既有“市井长巷,聚拢来是烟火,摊开来是人间”的生动气息,更显“现代都市,流光溢彩,高楼林立”的时代风范。

“生态绿”绘成美丽底色。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今年上半年,沈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同比增加12天,国考断面水质达标率显著提升,成为全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城市。未来,将以“无废城市”建设为抓手,构建绿色交通网络,让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常态,让低碳生活成为城市新风尚,让每一口清新空气都饱含幸福滋味。

“文化韵”激发城市活力。成功举办2024央视春晚分会场、中秋晚会,2025端午特别节目,“旗遇秀”,成就“一城四晚”文化盛景。创新开展四季游系列活动,叫响“跟着赛事去旅行”“跟着演出去旅行”品牌,让运动激情与艺术韵味融入旅途,持续释放文体旅消费新动能。“中国(沈阳)喜剧电影周”“浑河之夏文化艺术季”等特色文化活动轮番上演,让市民在逛展、看戏、漫步间持续享受文化的浸润,体会到“沈阳——主打一个快乐!”

以振兴发展夯实幸福根基

实现“人间美景”的幸福梦想

2025年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沈阳市长安小区时指出:“家家户户幸福生活、老老少少开心快乐,就是人间美景。”产业是城市的筋骨,更是百姓幸福的“压舱石”。为此,沈阳市以科技创新为笔,在产业升级的画卷上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幸福实践。

“新动能”激活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241个智能升级项目落地生根,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7.8%,高端装备占比突破40%。工业母机、航空、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集群跻身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储能和氢能产业高质量、规模化发展,“储能之都”“北方氢都”的战略蓝图正徐徐展开。曾经的“老工业”标签,正加速蜕变为“新智造”名片。

“新平台”增强科技活力。构建“一城一园三区多组团”科创空间格局,依托93家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全链条创新生态。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设施等“国之重器”加快建设,光子CT、华泵一号等硬核科技成果竞相涌现,今年技术合同成交额有望突破800亿元。科技成果催生的便利生活,让“创新”二字充满幸福温度。

“新机遇”提升开放水平。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中欧班列(沈阳)集结中心辐射能力持续增强,跨境电商交易额同比增长26.1%,新设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额均稳步提升。自贸试验区沈阳片区推出46项制度创新成果,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额保持两位数增长。沈阳正加速成为东北亚开放合作新高地,通过举办全球互联网大会、制博会、韩国周等国际盛会,让市民群众享受更多元服务的幸福体验。

未来,沈阳将继续锚定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将城市发展的宏大叙事融入百姓日常的柴米油盐,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让振兴突破的每一步都踏响幸福的节拍,奋力续写“沈水之阳,我心向往”的幸福新篇。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盖云飞 图片据沈阳发布客户端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