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初夏时节,北京正阳门迎来“老朋友们”——北京雨燕。三维扫描巢穴,留出原有进出通道……此前正阳门修缮者为雨燕营造一方栖居天地的故事,丰富着北京中轴线这一世界遗产的内涵,也凸显城市的生态底色、发展温度。
4月28日,2025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政府官员、企业代表、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共享落实“双碳”行动的经验成果,碰撞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创新思考。
一个折射生态保护的行动,一次彰显低碳发展智慧的汇聚,两件看似关系不太大的事,共同照映出中国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生动实践。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也是“双碳”目标提出5周年。习近平主席向气候和公正转型领导人峰会发表致辞指出:“中国是世界绿色发展的坚定行动派、重要贡献者”。这句话,不仅有时光的见证,更有硕果的积累。
看增绿扩绿,两个25%十分亮眼: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超过25%,贡献了约25%的全球新增绿化面积。
看能源转型:截至今年3月底,我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达14.82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为全球贡献了80%以上的光伏组件和70%的风电装备……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中国的态度从未迟疑,我们的脚步未曾停歇。
绿色步伐铿锵,催生发展质变。在湖南怀化,林农杨盛谋用自家的碳减排量卖了4万余元,空气“变现”让他切实感受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魅力。在湖北监利,一家造纸企业投入3亿元进行环保改造,不仅解决污染问题,还让产品附加值提升30%。在江苏南京晶桥镇,良好生态每年吸引游客160万人次,曾经“卖石头”,如今“卖风景”。
在一个个环境与经济共赢、生态美与百姓富共生的鲜活案例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断彰显其真理性和含金量。
绿色发展,既是“为当下谋”,更是“为长远计”。当前,各地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奋勇争先。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提升产业“含绿量”就是在锻造发展“含新量”“含金量”。向绿而行、追绿逐新,能够创造新空间、催生新动能,厚植赢得未来竞争的优势。
不久前在公园看到这样一幕:一对年轻夫妇带着幼童,耐心地示范将塑料瓶扔进“可回收垃圾”箱。生态文明建设,最终要落脚于化风成俗。当绿色发展成为一种习惯,当绿色低碳成为每个人的自觉,将汇聚起建设美丽中国、共护地球家园的磅礴之力。(邹 翔)
《人民日报》(2025年05月07日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