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肤色、各样脸孔的外国游客,穿着清代格格的服装,争相在景点前面拍照。图/网络视频截图
日前在网络流传的相关视频显示,在北京的一些古迹前挤满了“洋格格”。各种肤色、各样脸孔的外国游客,穿着清代格格的服装,争相在景点前面拍照。而这一幕也引发了路过民众的好奇,并在网络走红。
外国游客来到北京,看到满眼古迹,恐怕也会忍不住扮演一番古装、体验一下中国文化,于是“洋格格”也就出现在北京街头了。
而这只是“五一”期间北京的一景。根据北京市文化与旅游局发布的数据,5月1日至5日,北京接待入境游客10.4万人次,同比增长42.4%;实现入境旅游花费11.3亿元,同比增长48.0%。在这个“五一”,北京确实涌入了大量包括“洋格格”在内的外国游客。
这生动展现了北京的魅力。作为中国的首都,同时也是千年古都,北京那些充满中国味与历史感的地方,想必令不少外国游客心驰神往,北京也是很多游客来到中国的第一站。
因此,故宫、天坛、鸟巢、国贸等地标,在这个“五一”外国游客可谓随处可见。作为北京入境游榜单上排名第一的景点,慕田峪长城“五一”期间累计接待外籍游客更是达到了1.3万人,同比增长120%。
当然,这背后除了北京的天然吸引力之外,也离不开北京为了迎接外国游客所做的努力。
首都国际机场及大兴国际机场“北京服务”服务点在重点问询柜台配置了翻译机,基本满足小语种外籍旅客群体的沟通需求;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畅游公园”购票平台和颐和园、天坛等7家公园自管票务平台实现了中英文服务和护照购票;北京地铁设置了集票务、问询、货币兑换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便民服务综合体”……这些措施,最终促成了北京“五一”入境游的爆发。
而且从趋势看,随着游客游玩的深入,“中国游”也开始向“中国购”转变。游客不仅发现中国景美,也开始认可中国制造的质地。比如作为首都文旅一站式购物中心,秀水街大厦接待入境游客人次同比提升53%,销售额同比提升67%,“中国礼物”“北京礼物”成为入境游消费重点。
北京的“五一”入境游成绩单,其实是一个开放中国的缩影。今年“五一”期间中国入境游订单同比激增173%,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
这背后,得益于中国持之以恒的努力。从去年开始,人们就看到了各种扩大开放的举措接连推出。扩大免签范围、增加过境游时长、便利签证办理手续、普及移动支付等,政策密集出台。
这一系列措施终于在今天结出了硕果,不仅数字增长显著,“入境游”的热度也开始在民间展现,出现在舆论场上。
“外国游客挤满高铁”“洋格格四处出没”,都开始出现在普通民众的日常讨论中。而这些令人忍俊不禁的景观,让“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更加具象,也有塑造国民心态的效果,让人们看到了“有朋自远方来”的开放气象,也让人们对全球化有了更加直观的理解和体认。
“五一”假期已经结束,但相信奔向中国、游玩北京的游客还会络绎不绝。毕竟,悠远的文化、现代的城市、热情的民众,都足够有吸引力。往返这里的游客,某种程度上也都会成为中国魅力的使者,把一个开放、友善的中国形象,传播到更加开阔的五湖四海。
撰稿 / 江城(媒体人)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