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80年前,三巨头的密室交易:雅尔塔如何改写世界格局?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9 15:12:00    

1945年2月,黑海北岸的雅尔塔寒风凛冽。



一座沙皇行宫——里瓦几亚宫悄然敞开大门,迎接三位足以撼动世界的人物:轮椅上的罗斯福、发着高烧的丘吉尔,和神色冷峻的斯大林。



战争的终局已然在望,但和平的棋局才刚刚开始。


残垣之上的谈判桌


1945年初,欧洲战场硝烟未散。苏联红军已推进至奥得河,距柏林仅70公里;英美盟军则从西线直逼德国边境。


但罗斯福深知:军事胜利不等于政治胜利。他拖着病体航行11天,坚持亲赴雅尔塔——只为抢在战后格局固化前,握住主导权。



会议桌上摆着四项议题:德国命运、波兰重建、对日作战、联合国构想。



但桌下暗流汹涌:斯大林要的是东欧缓冲区和远东出海口,罗斯福希望苏联能对日宣战,丘吉尔则试图保住大英帝国的荣光。


“玫瑰之下”的密约


里瓦几亚宫一间书房天花板上,雕刻着玫瑰图案——欧洲古老符号,寓意“此处言语皆需保密”。



就在这里,罗斯福与斯大林达成了一场没有中国人参与的远东交易:美国认可苏联获得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承认苏联在中国东北的权利主张以及蒙古脱离中国独立,以换取苏联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对日宣战。



这份《雅尔塔密约》,直到三个月后才被蒋介石知悉。


柏林:胜利与分裂的象征



当雅尔塔的掌声还未散去,东线战场已迎来最后血战。250万苏军、4万门火炮、6000余辆坦克扑向柏林。



探照灯划破黑夜的“探照灯战役”、少年纳粹的绝望抵抗、元首地堡内的自杀枪声……



这座城市的陷落,既是法西斯的终局,也是冷战的序章。



德国投降仪式竟上演了两次:斯大林拒绝承认兰斯签署的版本,坚持在柏林重办。


美苏用两个省份交换柏林一块飞地——分裂的命运早已在胜利的狂欢中注定。


原子弹与东方终战


波茨坦会议上,杜鲁门收到原子弹试爆成功的密电。他对斯大林轻描淡写地提到“一种新型超级武器”,后者面无表情地点头——苏联早已通过情报网络知悉一切。


《波茨坦公告》发出的同时,原子弹已装上天宁岛的轰炸机。广岛与长崎的蘑菇云下,十几万人瞬间殒命。



在美国将原子弹投向广岛后的第三天,即8月8日,苏联根据《雅尔塔协议》对日宣战。


在东北抗日联军和出兵东北的苏联军队的配合之下,接连攻克被日军占据中国东北的多个主要城市。直到1945年8月30号,最后一批日军约900人弃械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战役”在中国东北终于画上句号。

胜利背后的历史褶皱


80年过去,雅尔塔的玫瑰雕花早已褪色,元首地堡被填平改建为停车场,但历史从未真正远去:联合国安理会的否决权、核威慑下的脆弱和平、主权与强权的永恒博弈……皆源自那个决定世界如何重建的冬天。



从雅尔塔到旧金山,从柏林到广岛,人类用前所未有的勇气和智慧,在战争废墟上建立起了新的国际秩序。数千万生命换来的和平,我们已经守护了80年。


但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我们不得不问自己:当民族主义情绪再次高涨,当大国博弈日趋激烈,当和平被视为理所当然,我们是否正在忘记历史的教训?我们能否真正实现联合国宪章中"欲免后世再遭战祸"的崇高理想?

对那些为和平献出生命的人,最好的纪念不是言语,而是行动——因为和平从来不是历史的必然,而是需要每一代人努力维系的珍贵礼物。


8月30日周六晚22:00

凤凰卫视中文台特别呈现

《焦土之上》

第五集《胜利日》

敬请关注!

凤凰卫视

,赞34

来源:焦土之上

编辑:丁筱 康德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