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青椒书评丨打捞历史真相 锤炼辩证思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2 14:21:00    

□曾耀湘(西北大学)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但是,只读单一化的历史则起到相反作用。目前一些人翻看史书,似乎走进了一个“死胡同”:特别热衷学习、运用其中的权变心计和功利手段。

近年来,一些历史权谋课程和书籍被大肆鼓吹。坦白来讲,用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的权谋手段指导当下,能否适用还两说,并且,我们研究过去不是为了重复过去,而是从中获得解放。读历史,就要读出历史的真实,读懂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而参悟其中的智慧,避免陷入历史的桎梏。因此,在这里推荐一本通史名作——李定一先生的《中华史纲》。

关于通史,我其实看过不少版本。吕思勉、张荫麟两位先生身为历史大家,旁征博引,修史严谨,且张的文笔粹美异常,全书充满文学之美,而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以“温情与敬意”为读者称道。李定一先生的《中华史纲》同样给我印象深刻。

《中华史纲》李定一 著

李定一先生,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史系,是史学大师钱穆的弟子,也曾受教于陈寅恪、张荫麟等历史大家,算是名门弟子。他治中国史40余年,功力相当深厚。作为中国通史杰作,李定一先生撰写的这本《中华史纲》起于上古传说时代,止于近代辛亥革命巨变,记叙了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变迁。为什么要推荐读这本书?可从其内容可读性、观点新颖性两个方面来说明。

首先是这本书的可读性。对于历史小白而言,这本书没有过于深奥的学术研究,也没有引用大量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全书多以白话文展开论述,用词简洁,详略得当,这大概与作者的写作目的有关。李定一中年时曾立下宏愿,希望能撰写一本一般人都能够阅读而且愿意读下去的中国史书。因此写书之前就给此书定了原则,一是将古籍融会贯通,用现代问题叙述古代故事;二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史事,以便读者从中了解前因后果;三是有侧重点、浓淡分明地选择、叙述历史;四是篇幅不宜过长。读完此书之后,应该可以说,《中华史纲》是符合这些原则的。

其次,此书观点的新颖性也是一大亮点,一些史论读来耳目一新。比如,关于秦始皇之所以千年骂名不绝,作者这样解释道,始皇的勤政但不爱民等是一方面,但秦朝国祚短暂,导致并无孝子贤孙长久促使文人们去颂扬其祖先的“贤明”和“圣德”也占一部分原因。比如,素来以“贤德”闻名的刘备,竟曾四次“抛妻弃子”。

再比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是两件事,且秦始皇“坑的是方士和术士,而不是儒生”;终北宋之世,耗竭宋廷人力、财力最甚者是西夏而非辽;“郑和下西洋”并非为了寻找建文帝,主要目的是寻找对付强大的帖木儿帝国的同盟军……

还比如,一般的观点认为“文景之治”是历史上难得的开明之世,但在李定一先生眼里,这不过是国家整体实力的强大,与平民百姓无关。皇帝个人有节俭的美德,但任由豪强横行,土地兼并肆掠,放弃育民的责任而“无为”,这不是真正的盛世。

当然,这些观点还有待商榷,对读者而言,追求的是无限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谁能掌握历史,谁就洞悉未来。

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提到,“历史”一词的建构实际上包含四个层次。“真实的历史”已随时间流逝一去不返;“记录的历史”受限于史官的主观立场和皇权意志,与“真实的历史”不可避免存在差距;“传播的历史”更为复杂,或被神化,或被丑化,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四是“接受的历史”,这是“历史”一词的终极意义。在时间的演化流变中,大多数尘封的历史事实都已经定型为民间流传的经典范式,也就是大众目前深信不疑且津津乐道的“历史”。

所以后人翻阅历史,真正应该做的是通过一个个串联起来的历史故事,去探索事件背后的一整套逻辑和规律,通过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去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认识复杂的世事。《中华史纲》以更接近历史原型的视角,展现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同时从宏观和整体的高度,分析王朝的兴衰更迭和时代变迁,让我们从中得出一些历史规律和智慧,丰富更加辩证和多元的视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