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开始,个人消费贷款补贴正式开闸,这是中央首次对个人消费贷款发放的“红包”,政策实施期为1年,贴息幅度为1个百分点,大约是当前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利率水平的三分之一。对于这一政策,市民反响如何?真金白银的贴息机制又将如何激发消费活力?
新政实施第一天,东方卫视记者在上海一家兴业银行网点内看到不少消费者前来咨询。有消费者向银行工作人员询问,此前申请的消费贷是否还可以享受贴息政策?银行工作人员告诉她,只要是在9月1日后发生的、符合条件的消费,都能享受贴息新政,这样直接省下了3000元的利息支出。银行工作人员还表示,他们也在和一些电器卖场、装修卖场合作,向消费者介绍消费贷贴息“红包”。
除了面向消费者的贷款补贴大礼包,针对经营主体的专属福利也同步推出,年贴息比例同样是1%。双贴息政策协同发力,为消费市场注入活水。据了解,这项惠民政策明年8月底到期,届时财政部将开展效果评估,视情况延长政策期限或扩大支持范围。可以说,双贴息政策直接降低了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利息支出,进而让消费者“敢消费、愿消费”。那么,消费者该如何办理贴息、又可以补贴多少钱?
首先,从贴息范围来看,在今年9月1日至明年8月31日期间,银行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中,借款人实际用于消费,且通过发放账户可识别的消费交易,都可享受财政贴息。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以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等重点领域消费。对于单笔5万元以上的消费,以5万元消费额度为上限进行贴息。每位借款人可享受的贴息上限为3000元,没有任何办理费用。
此外,对于餐饮住宿、健康等8类消费领域服务业经营主体来说,只要是在今年3月16日至12月31日期间,签订贷款合同,且将贷款资金合规用于改善消费基础设施和提升服务供给能力的,也可享受不超过1年,比例为1个百分点的贴息。单户享受贴息的贷款规模最高可达100万元。目前,已有23家金融机构可以办理贴息,消费者只需通过指定机构办理符合条件的消费贷款合同,银行会在利息计算时直接扣除。
本次消费贷贴息政策背后透露出何种信号?会对拉动消费起到多大的影响?之前各地也都推出过国补政策,那么本次的消费贷贴息国补和之前的国补有何不同?财经评论员马元今天在接受看看新闻Knews采访时表示,中央层面首次推出消费贷贴息政策,标志着宏观调控模式正由投资端、供给端转向需求端与消费端。这一政策旨在通过定向支持方式扩大消费,避免“大水漫灌”,实现更精准的滴灌式调控。
马元说,该政策聚焦特定消费场景,以贷款利息补贴为主要手段。消费者只有在实际申请消费贷款、并用于指定消费场景时,才可享受相应利息补贴,相当于通过政策手段实现“变相降息”。根据初步测算,1元财政贴息可拉动100元消费贷款,显示出显著的杠杆效应。与以往补贴政策不同,此次消费贷贴息国补并非普惠型补贴,而是严格限定于真实消费用途,强调资金流向的可控性与实效性。分析认为,该举措有助于在减轻居民利息负担的同时,切实激发消费潜力,为当前经济恢复注入新动力。
对于此次双贴息政策,多家银行强调获取消费贷贴息是要基于真实的消费支出。如果借款人将消费贷资金用于购房、偿还住房抵押贷款,或是进行股票、债券、期货等投资的都是不符合贴息条件的,也是违反消费贷约定用途的。
那么,该如何保障贷款资金真正用在了消费上呢?消费者签署贴息协议后,如果是通过POS机,或通过扫码支付、线上交易支付等方式,用贷款关联的借记卡账户进行支付,或者将贷款资金向消费交易对应的对公商户直接转账,均可自动识别,享受补贴。不过,如果是将贷款资金进行取现、转账至个人账户的,系统均不作认定,但可以通过上传发票、人工认定的方式补充,一定程度上预防了消费贷贴息被违规套取。
为何这次消费贷贴息政策如此受关注?除了利好消费者,对商家而言有何好处?如何保障补贴被用到实处?财经评论员马元 表示,本次消费贷贴息政策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将补贴对象从商品扩展至金融成本层面。这一调整使政策的覆盖范围更广、杠杆效应更强、贷款期限安排也更灵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服务消费首次被纳入国家贴息体系,对拉动服务类消费具有特殊意义。
马元说,对商家而言,该政策有望带来明显需求增长。贴息措施降低了居民分期消费的金融成本,而通常选择分期支付的往往是客单价较高的产品与服务。据相关机构预测,此举将推动销售额提升5%至15%,其中对服务消费相关行业的积极影响更为显著。
在落实层面,为防止消费贷贴息资金被挪用,政策设置了多道监管防线。贷款前,借款人仅可在23家指定机构申请,并需授权银行查询其消费交易信息。贷款过程中,系统将实时校验,要求贷款发放账户与消费场景账户实现绑定。贷后还会通过随机抽检与大数据交叉比对等方式进行监测,确保资金流向合规用途。一旦查实贷款被挪用,借款人可能面临纳入征信等惩戒措施。所以综合来看,此次消费贷贴息政策是当前经济形势下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增长的一项重要举措。
看看新闻记者: 彭晓燕 游玮 陈昱卉
编辑: 陈昱卉 游玮
责编: 彭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