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把“维生素B”挂在嘴边,但其实它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维生素,而是一群彼此协作、以水溶性为主的营养素。它们像身体里一支训练有素的“工程队”:有人负责把食物的能量释放出来,有人维护神经线路的畅通,有人保证造血和细胞复制。一天忙下来,你的清醒、专注、心情、皮肤黏膜甚至红细胞,都离不开它们的默默付出。
一、维生素B族都有谁?
通常把 8 位成员视作“核心阵容”:B1(硫胺素)、B2(核黄素)、B3(烟酸/烟酰胺)、B5(泛酸)、B6(吡哆醇/吡哆醛/吡哆胺)、B7(生物素)、B9(叶酸/叶酸盐)、B12(钴胺素)。它们大多以“辅酶”的身份出现,参与体内各种化学反应,所以单个大量补并不一定更好,往往组合协同才更合逻辑。
二、它们到底在身体里干什么?
最直观的,是能量代谢。B1、B2、B3、B5、B7一起,把碳水、脂肪和蛋白的“热量票据”兑换成你真正能用的能量——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一疲惫,就想到“补B”。其次,是神经系统的维护与润滑。B1维持神经冲动传导;B6参与多巴胺、5-HT、GABA等神经递质合成;B12和B9一起维护髓鞘与DNA合成,影响记忆、注意力和情绪。再次,是造血与细胞复制。B9+ B12一起参与红细胞生成和DNA复制,是贫血管理、孕期与生长发育中绕不开的组合。另外,皮肤、口腔与眼部也依赖B族的参与——例如B2、B3、B7与皮脂代谢、黏膜修复密切相关。
三、缺了会怎样?哪些人更容易缺?
总体来看,B族维生素缺乏多呈现“能量不足+神经受累”的共同图谱;高风险人群包括严格素食者、老年人、胃肠术后或吸收不良者、长期饮酒者,以及长期服用二甲双胍或抑酸药的人群,妊娠/哺乳期也应重点关注叶酸与B12状态。一旦出现相关表现,切勿自行大剂量补充,应先就医评估(如血常规、MCV、同型半胱氨酸、红细胞叶酸/血清B12等),在纠正饮食与处理病因的基础上按医嘱补充,避免长期超量(尤其B6、B3)。
B1:乏力、食欲差、心慌;严重可出现脚气病、周围神经问题或心脏并发症。
B2:口角炎、舌炎、怕光、皮肤粗糙。
B3:严重缺乏会出现“皮炎-腹泻-痴呆”三联征(糙皮病);轻中度可见皮肤问题和疲倦。
B5:广泛存在于食物中,严重缺乏不常见,可能表现为疲劳、麻木、睡眠障碍等。
B6:口角炎、贫血、情绪低落或周围神经症状;婴儿可惊厥。
B7:皮疹、脱发、指甲脆;长期大量生食蛋清可诱发缺乏。
B9:巨幼细胞性贫血;妊娠缺乏增加胎儿神经管缺陷风险。
B12:贫血、手脚麻木刺痛、步态不稳、记忆与情绪问题;长期缺乏可带来不可逆的神经损害。
四、从餐桌补起:吃什么最实在?
日常可遵循“一餐五件套”:全谷主食+优质蛋白(鱼/禽/蛋/奶/豆)+深绿叶菜+豆制品+少量坚果/种子,轮换搭配即可覆盖大多数B族来源。烹调上坚持新鲜快手、少水少油、保留汤汁、洗净再切(叶酸等易流失),纯素者务必另行规律补充B12或选用强化食品。
B1:全谷粗粮、豆类、瘦肉、坚果。
B2:奶与奶制品、蛋、动物肝、深绿叶菜。
B3:瘦肉、鱼、花生、全谷。
B5:多数食物中都有。
B6:鱼禽、土豆、香蕉、坚果。
B7:蛋黄、坚果、肝脏。
B9:深绿叶菜、豆类、肝脏、柑橘类(烹调易损失,宜新鲜快手)。
B12:动物性食物(肉、蛋、奶)。严格素食者建议在专业指导下规律补充。
五、补充剂要不要?复合还是单独?
复合B(B-complex)适合饮食不规律、压力大、熬夜、易口腔黏膜/皮肤反复问题的人群,短期(数周)“兜底”很实用,符合B族“团队作战”的特点。单独补多见于:有明确叶酸(B9)**需求(如备孕/孕早期常建议每日 400 μg,特殊人群另议)、B12缺乏或高风险、或经医生评估需要针对B1/B6等个体化补充。安全要点必须牢记:
B6:长期大剂量(常见阈值≥50–100 mg/日)可致感觉神经病变,切忌自行长期高剂量。
B3(烟酸):大剂量可潮红瘙痒,部分制剂有肝毒性风险;若为降脂用途,必须在医生监测下使用。烟酰胺虽不潮红,但大剂量也可能影响肝酶。
B9(叶酸):过量可能“掩盖”B12缺乏的贫血表现,使神经问题被延误,因此补叶酸要兼顾B12状态。
B7(生物素):可能干扰某些免疫分析的化验结果(如甲状腺、心肌标志物),抽血化验前务必告知医护是否在补生物素。
B12:总体安全,轻中度缺乏口服足量多能纠正;吸收障碍或重度缺乏时优先注射治疗。
六、重点拆解:B12 的不同形式怎么选?
甲钴胺(Methylcobalamin)
体内的活性辅酶型之一,参与甲基化反应(甲硫氨酸合成酶通路),与髓鞘维护和神经修复相关。常见口服片/含片及注射剂。
腺苷钴胺(Adenosylcobalamin)
另一种活性辅酶型,主要在线粒体,作为甲基丙二酰-CoA 变位酶辅酶,参与脂肪酸与能量代谢,常出现在复合配方中。
氰钴胺(Cyanocobalamin)
稳定、价格友好、循证充分,需在体内转化为活性型。多数缺乏者只要剂量足且能吸收,与活性型在纠正缺乏上的效果相近。
羟钴胺(Hydroxocobalamin)
注射制剂半衰期较长,在一些国家用于维持治疗便利;另有氰化物中毒等专业场景应用。
吸收关键点:B12吸收依赖胃酸和内因子。老年人、萎缩性胃炎、胃肠术后、长期服用二甲双胍或抑酸药的人群更易缺乏。
实用建议:无特殊情况时,氰钴胺或甲钴胺口服均可;若实验室证实明显缺乏或有吸收障碍,优先考虑注射起始,随后转入维持。舌下含片并未被一致证实明显优于普通口服片,关键在总剂量与依从性。
七、常见误区与小贴士
Ø “水溶性就能随便吃?”并不。多数超量会随尿排出,但B6、B3等高剂量存在确定风险。
Ø “越多越好?”补充的目标是“纠偏”,不是“叠加”。看饮食结构、症状与化验更靠谱。
Ø “困了就吃B?”B族像“机油”,不能替代睡眠、饮食与运动。
Ø 抽血化验前要主动告知是否补了生物素(B7),以免检测干扰。
Ø 备孕/孕早期规范补叶酸同时关注B12,尤其素食、胃肠手术后或长期抑酸/二甲双胍人群。
八、重要提示(请务必阅读)
出现贫血、手脚麻木刺痛、步态不稳、记忆下降、反复口角炎/口腔溃疡等情况,不要盲目自行大剂量补充。如有任何疑问或不适,请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选择剂型、确定剂量与疗程,并按需复查化验。
作者:马洁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医学科